“科技改变生活,创新赢得未来”。在全国科普月之际,湖北科技学院充分发挥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(省级科普教育基地、省级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)的资源优势,创新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系列活动。该校打破传统课堂边界,将思政教育融入标本展馆与校园空间,实现科学知识普及与价值观念引领的深度融合,为思政教育注入鲜活生命力。
一、沉浸式体验:让标本“活”起来,思政课“动”起来
为打破传统标本陈列的静态局限,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首次引入“5G+MR”混合现实系统。学生佩戴MR眼镜后,原本静置的心脏标本瞬间“活”了起来——全息动态画面实时呈现心脏每一次搏动,同步显示血压变化数据,而“生命至上”“健康中国”等思政要点则以动态弹窗形式融入场景。
“解剖操作时,不仅能看清心脏瓣膜的结构,还能通过互动答题理解‘为健康中国梦注入青春动能’的含义,原来生命节律与家国责任能这样紧密相连!”临床医学院2021级学生李意在完成虚拟解剖实践后,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感悟。这种“科技+思政+医学”的沉浸式教学模式,让抽象的思政道理与具象的医学知识相互印证,极大提升了学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。

二、行走式研学:让校园变“教材”,学习变“实践”
为延伸思政课堂的空间维度,陈列馆联合校青年志愿者协会、周边社区,共同打造了一条2.5公里的“生命健康研学步道”。步道沿线精心设置“急救技能实训”“器官捐献科普”“科学防疫知识”等10个主题打卡点,每个打卡点都配备专属二维码。
活动当天,临床医学、临床药学、医学影像学、口腔医学、眼视光医学等专业的2000余名学生手持“健康护照”,沿步道有序打卡。扫描志愿者胸牌上的二维码,就能聆听由学校青年教师、博士科普团录制的“微思政”音频——在“器官捐献”打卡点,学生们通过音频了解捐献者的感人故事,体会“生命延续”的意义;在“急救技能”打卡点,志愿者现场演示止血、包扎技巧,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“守护生命”的责任。完成所有打卡后,学生们在步道终点写下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青春誓言,将研学感悟转化为报国之志。
三、服务式实践:让知识“落地”,青春“闪光”
“双手掌心向下,垂直按压胸部,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-120次……”在活动现场,全国样板党支部的教师带领50名大学生科普志愿者,搭建起“生命急救体验区”,向市民详细演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与AED使用方法,手把手指导大家进行实操练习,帮助市民掌握“黄金四分钟”急救技能。
“以前在课堂上学过心肺复苏理论,但直到今天教市民操作,才真正明白‘把专业所学转化为守护生命的能力’是什么意思,也更懂‘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’的重量。”志愿者刘畅的话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。活动当天,8名退休教师被现场氛围感染,主动填写遗体捐献志愿书,志愿成为医学生的“无言良师”,用实际行动为医学教育事业助力,让“奉献”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。

四、云端式传播:让思政课“破圈”,影响力“升温”
为扩大活动覆盖面,学校同步在抖音、微信视频号开启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双平台直播,通过镜头带领网友“云逛”标本馆、“云走”研学步道,实时讲解医学标本知识与思政内涵。开播24小时内,话题阅读量便突破10万,引发网友热烈讨论。
“第一次见用MR技术讲心脏知识,还能融入思政内容,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潮!”“把校园变成思政课堂,既学知识又受教育,这样的活动值得推广!”“为生命教育点赞,希望更多高校能有这样的创新尝试!”网友们的留言,不仅是对活动形式的认可,更体现了“科普+思政”模式的社会吸引力。

湖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标本陈列馆年均开放280天,年均接待公众5000余人次,已成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与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。科普月期间,该校还将联合咸宁市科学技术协会,陆续推出“生命健康学习区”“心之奥秘——心脏主题医学可视化展演”等系列活动,持续推动高校科普资源向社会开放,让科技之光点亮公众生活,让思政与科普之花在行走中绚丽绽放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更多力量。